基本信息
- 作者: 尼尔·布朗 (Neil Browne) 斯图尔特·基利 (Stuart Keeley)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616832
- 上架时间:2019-6-24
- 出版日期:2019 年4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 哲学 > 逻辑学

编辑推荐
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能帮我们救急。拥有批判性思维才是应对混沌世界的正确姿势!中国学校里学不到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打开心智提早具备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小米、腾讯等创新型企业*看重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有内涵的思维训练书!美国超过300所高校采用!
内容简介
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地铁因为安全因素升级了安检程序,你会配合还是愤怒?
如果微信群里,家人时不时发来一些标题为“……秘密”“……必看”的养生文章,你会支持还是劝阻?
无数专家都说股市要跌、房价要涨,或者激烈地唱着反调,你相信谁?质疑谁?
所有这些问题背后,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吗?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嘈杂、喧嚣,每时每刻都被泛滥的信息所包围,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只能全盘接受别人兜售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但所说的话往往真假参半。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激发批判性思维,提出关键问题,让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
在本书中,我们特意增加一章新的内容,专门探讨认知偏见及批判性思维会遭遇的障碍。另外还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所著的《思考:快与慢》里的真知灼见,并贯穿全书,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
当你能够坦然面对立场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见,理性判断而不会党同伐异时,当你面对提问和质疑,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把声高当有理,或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自己过不去时,当你能够在对话和辩论中拨开迷雾,识别出对方的逻辑谬误和感情操纵时,世界在你眼中将变得更加有趣、开阔。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作译者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得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合著七本书,并在专业期刊发表一百余篇研究论文。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曾经聘请布朗教授,协助培养教职员批判性思维技巧。他也任职于《韩国批判性思维期刊》的编辑委员会,还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2002年获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教学能力奖”,2001年获“终生成就奖”,以及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委员会的“全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奖章、“俄亥俄州年度杰出教授”等无数地方性和全国性的荣衔。近期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新加坡K2B国际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美国空军研究院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斯图尔特·基利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目录
前言
01 正确提问的好处和方法 1
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总有人坚称我们一定要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最知道我们该穿什么、吃什么、相信什么。可是他们的看法到底有哪些可以笃信不疑呢?你需要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这样才能自行判断出哪些观点能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嘈杂、混乱的 1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 4
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 6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7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9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12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14
让对话进行下去 18
02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23
虽然我们的认知能力无穷无尽,但有一系列的思维习惯却会限制和背叛我们。这些认知偏见经常会左右我们,除非我们约束住它们。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24
思考过快 24
刻板印象 25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27
自我中心 32
前言
前言
“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挺不错,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怎么个问法。”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批判性问题,希望我们能提供较为详尽的指导,鉴于此,我们专门撰写了这本书,以满足大家的需求,目前这已是本书第11次修订了。只有公众都能独立思考和判断,民主制度实行起来才会最有成效;也只有经过批判性问题的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信念,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任何东西想要进入我们的头脑,首先就得接受我们信奉的一些特定标准的检验,我们为此备感自豪。
从开始写作时起,本书就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之中,我们不断汲取来自我们的学生以及使用本书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我们为本书的大获成功以及来自很多国家的广大读者的积极反馈而感到无比振奋,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任重而道远,觉得还需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努力来教导公众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新的意见和建议一多,对哪些需要牢牢把握,哪些可以不予考虑,以及诸如此类的取舍也就越来越难做。每天都有人想尽一切办法要说服我们,跟我们死缠烂打,其中很多人都喜欢钻牛角尖走极端,而他们的论说诉诸情感的成分多,诉诸理智的成分少。记不清在多少次的公开讨论中,我们遭遇到普遍的极度无视证据、语言草率、错把声高当有理的情况。满足于似是而非,或者说对真相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我们一心追求的是,希望修订本既能保持这本书的主要特色,同时又能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我们新的思考重点和读者不断演化的新需求。比如说,我们首先想保留本书简明扼要、清楚易懂以及篇幅短小的特色。经验告诉我们,这本小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既定目标—传授批判性思考和提问的技能。40多年向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经验也让我们确信,尽管学生们能力有差异、术业有专攻,只要我们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向他们传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他们很快就能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各种实践。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他们的信心逐步增强,在重大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方面,他们做出理性抉择的能力也与日俱增,哪怕面对从前极少经历过的重大问题,他们也一样可以应对自如。
正因如此,本书才能实现其一贯秉持的,而其他书籍却无法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它将使学生掌握一整套提问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这些技能的训练都是在轻松、自然的讨论中展开的。(我们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而不是什么专业人士。)
本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实践之中。与批判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和态度,可以被灵活运用到消费、医疗、法律及一般伦理和个人的抉择当中。当外科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时,为本书所倡导的关键问题(critical questions)寻找答案就有可能变成生死攸关的事情。此外,坚持用这些批判性思维提问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谁会觉得本书特别有用呢?鉴于我们的教学经验里涵盖了各种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出这本书对哪一门专业或课程派不上用场。事实上,本书前10版曾被广泛应用于法律、英语、制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各种门类的社科课程,同时还被普遍应用于无数的中学教学课堂里。
本书特别适合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应用。普通教育学课程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就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这本书,这样当学生刨根问底地想知道他们能从这门课当中学到什么的时候,本书就能一股脑儿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当教师在英语课上训练学生写作说明文时,也可使用本书,不仅在构思文章前可用它来参考怎样客观评价各种不同的议论,而且同时还能用它来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应当设法避免的一系列问题。对于那些专门用来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技能的课程,本书自然可以成为课堂上的重中之重。
新版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我们特意增加一章新的内容,专门用来探讨各种认知偏见以及缜密的批判性思维会遭遇的其他障碍。
其次,我们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的真知灼见,并将它们贯穿到全书当中。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
媒体评论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哈佛大学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过的*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批判性思维的书中*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维。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只有不同凡“想”,才会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此书开始!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经济的竞争*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